2月8日11时50分许,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沐爱镇金坪村2组突发山体滑坡。根据2月9日凌晨召开的筠连县“2·8”山体滑坡灾害新闻发布会,初步研判,本次灾害因近期持续降雨及地质条件影响,造成高位山体滑坡转化为碎屑流,形成长度约1.2公里的碎屑堆积体。滑坡体厚约10米—20米、宽约100米,滑坡方量达到10万余方。
截至2月9日11时,山体滑坡初步核定已造成10户民房、1户生产用房被掩埋,1人遇难,28人失联,2人受伤。
当地正在全力搜救失联人员,组织武警、消防、应急、公安、交通、医疗、通信、电力等救援力量949人,调集挖掘机、消防车、救护车等救援设备200余台次开展现场救援,分10个网格开展搜救排查,搜救排查正有序进行。
据介绍,当地已累计转移疏散群众95户360人,设置临时安置点,目前以户为单位安置41间162人。
目前,救援仍在进行中。
![存在二次垮塌风险,四川宜宾筠连山体滑坡救援持续进行中](https://imgpai.thepaper.cn/pph/newpai/image/20250210/f3ef020f-e212-42d2-a137-82c2df47d530.jpg)
救援现场 图源:省应急管理厅
救援存在四大难点
“根据现场照片来看,此次地灾的爆点应属于高位崩塌性滑坡,这类灾害突出的特点是势能高、突发隐蔽性强、致灾破坏性大。”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王全才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分析,滑坡发生前的持续性降雨,不仅导致岩体垂直裂缝和其他裂隙、滑面水的渗透软化,致使岩土体抗剪、抗弯强度大幅下降,更因冬、春季节冷热无度、雨雪交替对山体稳定性的破坏作用,都为本就地形陡峭的沐爱镇山区发生滑坡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王全才表示,云贵川交界地区气候、地貌条件都很特殊,前者在冬季常常呈现出冷暖对抗的局面,后者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特别是河流切割和风化作用,形成大范围谷狭涧深的中山地貌。特别是那些高陡风化的脆性岩体,在冬季强烈的风化卸荷及长期降水入渗、反复的冻胀冰劈等因素影响下,一旦遇到气温骤降伴随雨雪等局地小气候,就容易诱发突发性山体滑坡。
据了解,四川筠连县山体滑坡垂直落差达437米,相当于140层楼高,巨石从高处倾泻而下,冲击力强。此时此刻,救援仍在进行,但是难度相当大。
梳理当前救援存在的难点:
难点一:坍塌体面积大。根据目前的初步估算,坍塌体面积大概有16个标准足球场的大小,而且坍塌体具有一定的厚度。
难点二:精准定位失联人员难度大。碎屑堆积体长约1.2公里,在碎屑流的带动之下,很多房屋都被推到了很远的位置,也给搜救人员精确确定失联人员的位置带来很大难度。
难点三:现场降雨不断。今天白天现场仍在降雨,降雨之后就使得现场堆积的碎石表面非常湿滑,搜救人员在搜救过程中踩在石头上出现了跌倒的情况。
难点四:仍有滑坡发生。目前,救援现场的山体仍在持续滑坡,给救援工作带来不小挑战,特别是夜间救援难以开展。
存在二次垮塌风险
据中国气象局2月9日消息,11日夜间至12日,沐爱镇将出现降雨、降温和大风天气过程。在此天气条件下,对于现阶段的救援工作以及受灾地区群众来说,都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呢?
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教授黄存瑞表示,降雨会增加滑坡区域的不稳定性,导致二次滑坡或崩塌灾害的发生,需要注意防范。“此外,救援人员需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避免在危险区域作业;低温环境会增加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的健康风险,尤其是老人、儿童和体弱者,需注意保暖,防止冻伤和感冒。”
“至于次生灾害方面防范,该类高位崩塌型滑坡完全不同于地震的次生灾害,救援人员对此要扩大视野,多从两方面予以关注,首先对滑坡前缘存在季节性河流的情况,务必要特别注意滑体堵河的问题,一旦河道堵塞、形成临时性堰塞湖,必将对下游地区形成巨大的灾害风险;其次,滑坡源区后壁和两侧高陡临空面处,是发生二次滑坡的高风险部位,救援人员在工作时一定要注意保护自身安全。另外建议对附近和其他相近地貌条件的区域也要多加关注和扩大排查范围”王全才提示。
对于受灾地区群众,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生物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赵卫则提醒,当地居民要注意饮食卫生和食品安全,防止病从口入。“山体滑坡后,一些生活设施被破坏,可能发生饮用水和能源困难。如果食用了未经加热消毒的不洁饮用水或生冷食物,易引发食源性传染病,有关部门需重视食品加热问题,并提供充足的清洁饮用水。”
“政府和生活在当地的居民都应该提高安全意识,在类似季节并有大量降水的情况下,应提高警惕,如果已经发现山体有裂缝发展的情况,要经常巡视,提升群防群治意识会极大降低灾害发生。”王全才表示。
曾受滚石困扰的村庄
听说村里发生山体滑坡了,王铁赶紧赶回家。他说,“坡的那边有很浓的雾”,等雾散开他看见一面山给削了下去。
春节期间当地降雨不断,有村民说,“从年二十九开始下雨,一直下到初八。”
2月9日上午,中国应急管理学会理事顾林生对媒体表示,根据目前初步认定的原因,受持续降雨及地质条件影响,雨水渗透、积压且排水不畅,超出山体承重范围,造成高位山体滑坡转化为碎屑流。初步认定原因与2017年四川阿坝州茂县山体高位垮塌、去年1月云南昭通山体滑坡相似。
他说,据他向救援人员了解,当地老百姓建房多为双层平房,受灾区域房屋基本上就被掩埋了。他解释说,高位山体滑坡形成的碎屑堆积体,一般是从山体山顶、半山腰处滑落,滑行过程中不断碰撞形成碎石等碎屑,颗粒更小,“易冲刷入住宅内部”。
五十多岁的刘凤全(化名)告诉媒体,金坪村2组是前几年重新划组之后的新址,事发地以前是九组。当地十几年前发生过一次塌方,搬走一些人。但十户左右留在原地。
多位金坪村民分别称,从去年开始,发生滚石的情况变多,从高处滚落的石头大的有几百斤。为此村民曾对上面反映,后来在有落石的地方覆盖了钢网、造了防护栏。钢丝网大概“十几米到二十米长”,防护栏两三米高。
多名村民回忆,直至8日上午,他们还在反映滚石问题。有干部到现场查看。
对于这次滑坡灾害,顾林生表示,基层应急管理能力也需要重视。他认为,与其在每次救灾时大量投入,不如在日常中更早一步完善隐患治理。
媒体从筠连县获悉,下一步,筠连县将在全力以赴做好应急救援各项工作的同时,尽快恢复受灾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秩序,并有序开展灾情原因调查,举一反三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排查。
遭遇山体滑坡如何自救?
山体滑坡通常发生突然、来势凶猛、破坏力大,往往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山体滑坡容易发生在哪些地区?发生前有哪些征兆?发生后该如何自救?这些知识很重要。
哪些地方容易滑坡?
滑坡一般发生在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大、植被覆盖较差的地区。山地丘陵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都是滑坡多发地区。
引起滑坡的主要因素有:地震、降雨和融雪,河流、洪水等地表水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人类工程活动,如开挖坡脚、爆破、泄洪、开矿等;海啸、风暴潮也可能诱发滑坡。
据统计,80%以上的滑坡、崩塌发生在雨季,尤其是降雨过程或雨后一段时间内最容易发生山体垮塌。
滑坡的前兆有哪些?
■大滑动之前,堵塞多年的泉水复活;泉水、水井突然干枯;井(钻孔)水位突变等异常现象。
■大滑动之前,土体出现凸起现象,这是滑坡向前推挤的明显迹象。
■大滑动之前,有岩石开裂或被剪切挤压的声响,这反映了深部变形与破裂。
■临滑之前,滑坡体四周岩体、土体会出现小型坍塌现象。
■在滑坡体中、前部出现横向及纵向放射状裂缝,这表示滑坡体向前推挤并受到阻碍,已进入临滑状态。
■滑坡后缘的裂缝急剧扩展,并从裂缝中冒出热气或冷气。
■动物惊恐异常,植物出现异常现象。如猪、狗、牛等动物惊恐不安,老鼠乱窜不进洞,树木枯萎或歪斜等。
遭遇山体滑坡如何自救?
■沉着冷静勿慌乱,向垂直于滚石前进的方向或滑坡方向的两侧逃离,并尽快在周围寻找安全地带。
■当无法继续逃离时,应迅速抱住身边的树木等固定物体。
■躲避在结实的障碍物下,注意保护好头部,千万不要将避灾场地选择在滑坡的上坡或下坡。
■滑坡停止后,不要立刻回家检查情况。滑坡会连续发生,贸然回家可能会遭到二次滑坡的侵害。
■立即将灾害发生的情况报告相关政府部门或单位,及时报告对减轻灾害损失非常重要。
来源:生态中国网综合新华视点、大河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澎湃新闻、央视新闻客户端;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本图文不做商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开云(中国)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