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擴容候車空間、升級旅客體驗、候車室內能一眼望見明城墻…… 老北京站復原 旅客驚嘆:這是博物館吧!
2023年春運,北京站迎來久違的熱鬧場景。望鄉而歸的旅客們也許並不知道,他們回家起程之處,剛剛經歷完一場“客運提質攻堅戰”。
作為“首都十大建築”之一,2019年10月,北京站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這座富麗堂皇、具有民族及古建築風格的車站裏,一磚一瓦一盞燈都是經典,一桌一椅一幅畫都是歷史文化……“在文物裏運營一座車站”成為鐵路人的新挑戰。
然而,花花綠綠的商業招牌、擁擠的候車室、與老建築不搭的新設備……改革開放後,多元經濟蓬勃發展帶來的繁華喧囂,一度使旅客忽視了這座車站的古典美。2022年,一場客運提質攻堅戰在北京站內打響,鐵路人翻閱大量歷史資料,對站內原貌進行準確還原,不僅候車空間擴容,商業提質升級,旅客也仿佛“穿越”至建站初期的北京站,在復古典雅的車站中開啟一段旅途。
面貌一新的第四候車室。(安旭東 攝)
北京站候車室老照片(資料圖)。
第八候車室精品商業街項目打造前。
保留原貌的站臺。(安旭東 攝)
老北京站第一站臺,寬25米,頂棚兩側裝有拍攝電影的1600盞強光水銀燈(資料圖)。
第八候車室精品商業街項目打造後。(安旭東 攝)
透過第八候車室的拱形窗可以看見明城墻。(安旭東 攝)
老站·大氣漂亮
色彩恢復至建站初 水湖藍緩解旅客急躁情緒
時隔3年後,今年春節,陳立強再次走進北京站,踏上回齊齊哈爾老家的K1301次列車。熟悉的北京站,讓他眼前一亮,“整潔乾淨,大氣漂亮,好像走進了博物館。”
感覺變美了,又説不上哪兒變了,是許多旅客的共同感受。
“這是因為,我們本着尊重歷史、風格面貌不大動的原則,進行了原貌修繕,使整座車站風格、色調協調統一。”站在車站中央大廳,北京站副站長馬高峰抬頭望向1400余平方米的大穹頂,介於水湖藍、孔雀綠之間的穹頂典雅復古,極具風格特色,翻新後更顯明艷。
“色彩應用很有講究,因為趕車旅客不免急躁,冷色調可以舒緩情緒。”馬高峰回憶,為了將視覺色彩恢復至建站模樣,着實費了一番功夫。因為建站初期老照片都為黑白,他們翻閱大量文字資料,配合早期彩色照片,設計了復原方案。
在第八候車室,小穹頂上的藍天白雲裝飾畫,還有顏色跳躍的紅座椅都撤除了,取而代之的,是與中央大廳顏色一致的穹頂,以及與之呼應的水湖藍座椅。視覺上整潔明亮,沒有雜亂感。
這樣的“心思”,北京站隨處可見。重新上漆的米黃色花格裝飾、鎏金燈具、古銅色商業牌匾、木色貨架、栗紅色的站臺門……低調配色融入老站風格,就連建築外墻上的雨漏管,都被刷上了米黃色真石漆,現代設備與老站房和諧共融。
“更換暖氣罩時,我們拎着油漆桶現場調,製作20余版小樣,只為找到最貼合窗臺、墻裙顏色的版本。”北京站設備科科長季永超説,一個個不易察覺的細節,共同提升了車站品質。
老站·煥發光彩
修補破損照明補強 1萬多盞燈點亮“不夜城”
站在北京站中央大廳抬頭環顧,四週懸挂的12盞水晶燈,古樸厚重,彰顯首都氣質。每盞重約1噸的水晶燈,已年過六旬依然煥發光彩。裝飾燈、壁燈、LED照明燈……1萬多盞大小燈具,將北京站變成一座“不夜城”。
修復燈具、“點亮”車站,是提質工程的重要內容。
“使用幾十年,燈具老化破損嚴重,市面上的燈具又與過去工藝不同,古銅色鎏金效果很難展現。”馬高峰介紹,備料庫中存放了60余載的配件派上了用場,他們輾轉找到南方一個廠家,照着老件兒開模復原,定做了兩個月才完工。
除了修補破損,水晶燈內的光源、線路也進行了更換。如今,陽光照射下,12盞水晶燈耀眼奪目,下垂的紅穗上顆顆石材閃爍光澤。
漫步北京站,旅客還能發現許多不同造型的燈盞。
第六候車室內,如果置身圓盤挂燈正下方,抬頭可見摩天輪般的燈具與天花板花紋重合,一根根燈軸仿佛成了花朵筋脈。粉刷翻新的墻面造型,與富麗堂皇的燈具相得益彰。
為了營造節日氛圍感,北京站還為大廳柱間花格安裝了“隱藏”燈帶。夜間開啟後,米黃色的光源照亮“花朵”,十分溫馨。二層巨幅挂毯上方,同樣不易發現的一排射燈,則可照亮畫中的萬里長城。
“建站初期,北京站對照明要求不高,按照現在標準,需要進行照明補強。”順着馬高峰手指的方向,記者注意到,第六候車室白色天花板上,圓形、方形的LED照明燈規則排列,同樣融入到涂裝顏色中,不會讓人覺得突兀。
老站·講述歷史
縱深通透亮出遺跡
候車室內一眼望見明城墻
通透、敞亮,是如今走進北京站的另一大感受。過去花花綠綠的攤鋪不見了,候車座椅間距大了,二層寬敞的環馬廊,成為攝影愛好者的取景地。
“通過推進商業規劃整合,升級改造商業業態,減少同質化經營,提質工程累計調整商業點位83個,釋放候車面積1124平方米。”北京站黨委副書記孫海申拿出一張候車室老照片,“對比明顯吧,靠窗的商鋪都撤除了,間隔擺放座椅,候車空間、環境大大提升了。”
走進二層第八候車室,這種空間縱深感、通透感格外強烈。“我們腳下,正在依次跨越北京站1至14站臺,這個長170米、寬26米的候車室,被打造成精品商業街,實現商業服務與旅客服務同步提升。”孫海申介紹,過去設置在頭頂的一個個資訊牌被摘下,整合到不遮擋視線的動態顯示屏上。
一眼望去,長長的第八候車室盡頭,幾扇拱形窗戶後,可見年代更久遠的歷史遺跡——明城墻。
窗前新立起的銅質銘牌上,這樣介紹:透過您所在位置的窗口,看到的是北京明城墻遺址的一部分。古老的青磚、夯土,突出展現出城墻的殘缺之美,以及古都明城墻的文化內涵和歷史風貌……“真沒想到,北京站與明城墻竟然咫尺之隔,從這個角度欣賞它,挺特別的。”帶孩子回煙臺老家的趙夢對照着,給孩子講解着這處遺跡的歷史。
老站·現代時尚
候車室如溫馨客廳
賞景逛街可享受自助服務
第八候車室不僅能賞景,座椅佈置也很特別。除了常規座椅,這裡還設置了多個圓形回轉沙發、茶几,兩張吧臺般的長條桌……與其説是火車站,不如説更像溫馨客廳,或者白領們愛去的咖啡廳。
此外,各大候車室入口,還設置了“自助服務區”,經過凈化處理的自助水免費提供,咖啡機可調節口味、掃碼支付,共用充電區提供充電寶租賃服務……
各個檢票口各趟始發車動態資訊排列在立柱式顯示屏上。古銅色的祥雲圖案牌匾、木色貨架……商鋪提質升級後,不僅形象統一規範,環境也更好了。馬高峰介紹,快餐、便利店、特産店等商鋪已經入駐,可以為旅客提供優質、豐富的服務。
老站·回眸
230天建成一座火車站
1959年9月15日,新北京站建成通車,從破土動工到通車運營,僅用了7個月零20天,創造了建築史上的奇跡。
周恩來總理曾提出在主樓兩翼各增加一座角樓,設計人員採納了總理的建議。樓頂那兩座鐘樓,每座都是鑲嵌着大理石面的四面大鐘。每天早上6時到晚上9時,它會在正點時播放嘹亮的“東方紅”樂曲聲和清脆的鐘聲。
老站·精氣神兒
客運服務對標“空乘”
照顧周到滿足各方需求
疫情常態化下,旅客對醫療服務有了更高要求,北京站也對應急服務進行了升級。
中央大廳敞開式的12306服務台,可與120、999聯動,協助旅客儘快接受應急治療。北京站北側,常駐一輛999急救車。“急救車從東通道進入1站臺,可以迅速接上需要急救的旅客。站內無障礙直梯、輪椅擔架,也可以進行不同樓層轉運。”北京站客運業務科科長李添告訴記者。為了更好地服務旅客,醫務室也從候車室內挪到了中央大廳西側。窗明几淨的醫務室內,設有檢查床、血壓計,貨架上擺放着各類藥品,室內有醫務人員值守。
一層重點旅客候車室內,暖黃色的沙發上,幾位銀發老人安靜地休息着,墻角處整齊擺放着一排輪椅、擔架等無障礙設施。二層母嬰哺乳室仿佛一個小木屋,兩個帶拉簾的隔間為媽媽們提供私密哺乳空間,等候廳貼心設置了尿布臺、溫水洗手池、長沙發和兒童小桌椅。
如今的北京站,偶爾還會看見身穿制服列隊行走、手拉黑色拉桿箱的客運人員,很像機場裏的“空乘”。
“為了優化人員形象,我們統一規定着裝細節,包括飾品、胸牌位置,就連女員工的頭花都統一採購。配發小箱子和挎包,收納水杯、筆電。巡視過程中,結對兒互查,糾正不規範着裝。”李添介紹,為了提升工作人員的精神面貌,車站還為員工進行了軍訓,開展走行、站姿等禮儀培訓。
60餘年過去了,這座在文物裏運營的車站,從站內環境、服務品質,到鐵路人的精氣神兒,都站在了新的起點,續寫着新的輝煌。(孫宏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