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大纲
1、自然景观的诗意美学
2、艺术与冬季的交相辉映
3、人文与冬季的诗意交融
4、结语
(全文大约6400字)
冬季,是大自然的一幅华丽画卷,是一首优美的交响乐,更是一段令人陶醉的诗意美学。当大地被银装素裹,整个世界仿佛进入了一场梦幻盛宴,冷艳而又神秘。在这样的背景下,诗意美学得以充分展现,让人们领略到冬季独特的魅力。
银装素裹的冬季,使得自然景观焕然一新,散发着一种超凡脱俗的诗意美学。雪花飘落时,仿佛天空也开始了它自己的绘画创作。片片雪花如同白色蝶舞,轻盈地飘落,渲染出一片银白色的童话世界。树木在冬季的银装衬托下,显得格外挺拔清秀,仿佛置身于一幅立体的水墨画中。湖面上的冰晶则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图案,每一块冰晶都好似一件独一无二的艺术品。这些景观将冬季的静谧与诗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让人不禁为之心驰神往,但冬季也有一些限定时刻下的特别风景,它们在凛冽中,迎来了一年中最极致的样子。
我国极北地区冬季的寒夜中,有时会出现彩色的光柱矗立于天地间,宛如科幻大片,这种现象叫“寒夜灯柱”。在天气静稳的前提下,由大气中大量水平飘浮的冰晶,反射灯光所形成。根据近年来的记录,新疆北部、内蒙古的根河市和锡林浩特市,是我国冬季最容易见到灯柱的三大圣地。
冬天的赛里木湖,湖冰是清澈剔透的晶蓝色,狂风之后,湖面光滑如镜,毫无杂质,丰富的气泡错落有致地镶嵌在冰中,就像飘浮在蓝色的空气中,如梦如幻。当气温急降,湖泊会结冻,但并不是所有冻上的湖都能出现冰泡景观,最基本的条件有两个:一是要有可在水中释放气体的源头,二是湖泊当地温度急速降到冰点以下。换句话说,就是冰封的速度,要快过湖底气泡冲向水面的速度,这样气泡才能被“锁”在冰层之中。
塔头苔草沼泽是三江平原典型的湿地类型之一,也是独特的沼泽湿地景观,塔头草是一种根系发达的苔草,其躯体腐烂后可以再生长,然后再腐烂、再生长,生生死死,不断轮回,并和泥灰炭长年累月地纠缠在一起。多次循环后才形成了一个个塔状草墩。夏季,这里是一片绿洲,但到了冬天,一场大雪过后,塔头苔草上覆盖着厚厚的白雪,形成一个个小雪堆。远远看过去仿佛是雪地里布满了,可爱的雪蘑菇、雪馒头。
冬季,溶解度随着气温降低,山西运城盐湖里的大量芒硝(硫酸钠)会结晶析出,形成“硝花”露出水面,密密麻麻地铺满湖面。硝花不仅形态多样,颜色也很丰富,一般单个芒硝晶体透亮,宛若水晶,当它们结晶时,众多细小晶体攒聚在一起,影响了整体的透亮程度,看上去也就发白了,但在季节温差大、湖水盐度变化多时,盐湖里的嗜盐藻类——杜氏盐藻会积累类胡萝卜素,使细胞呈现橙色或红色,把湖染红,所以冬天芒硝结晶时,含有盐藻的晶体就会呈现粉色。
森林仿佛一座宝库,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韵味,春天有林之葱茏,夏天有阵阵林涛,秋天有色彩缤纷,冬天有银装素裹,冬天赏森林要有雪,洋洋洒洒的雪花如同一幕白纱,遮住青山,笼住层林,覆盖原野,繁华尽逝,万籁俱寂,天地清绝。我国森林资源分布不均衡,如果想看雪后的森林,可以去看:新疆的天山雪岭云杉林、吉林长白山红松阔叶混交林、大兴安岭北部兴安落叶松林……
低于零度的水汽和雾滴,由于找不到依附的凝结核,不能冻结,直到遇到同样低于冻结温度的物体,比如树枝,才迅速凝结成冰晶,这些冰晶又成为后来雾滴的依附,一层叠一层,雾滴轻附在冰晶上结成新的冰晶,不透明的冰晶簇拥在一起,远远看去就像无数洁白的花朵开在枝头。这,就是雾凇,它,非冰非雪。玉树成林,人间少有,形成雾凇的条件苛刻,既要求冬季寒冷漫长,又要求空气中有充足的水汽;另外,还要求既天晴少云,又静风或是风速很小,要集齐这些重要又矛盾的自然条件,确实非常难得。
冰封沧海是渤海的另一番壮美,另一种气度和神韵。蔚蓝的大海变成了一望无际的白色,涌起的洪波则被无边的凝固取代,连无休止的海浪声似乎也被冻住了。渤海属内陆型海域,水深较浅,受外海的影响较小,海水盐度相对较低,冬季在西伯利亚冷空气的影响下,可形成大范围的海冰区,这里是北半球纬度最低的大面积结冰海域。每年11月末到次年3月初,漫长的海岸线变身为冰塑博物馆,它们形态各异,千奇百怪,有的边缘形成一圈凸起,像是一个个大小不等的冰盘,又像是海上的朵朵莲叶,有的则堆积拥挤在一起,像是千层饼、小房子。
红层可以说是中国“最红”的风景,红黄色系的暖色调如此瑰丽、华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红层,指红色的陆相沉积岩层,主要由砂岩、粉砂岩和页岩组成,是一种地层。大部分学者认为红层中的红色主要是氢氧化铁或三氧化二铁等高价铁离子的颜色。轻盈淡雅的白给宛若红霞的大地,调配出一抹梦幻神秘的色彩,比起平日里的明艳更多一丝柔媚。当红层出露地面时可以形成丹霞、彩丘、雅丹等地貌景观,但红层可以形成景观之丰富、规模之宏大远不止于此,还有红层峡谷、红层山脉、红层丘陵等都极具观赏性。
陕西壶口瀑布是世界上唯一的金黄色大瀑布,也是世界上唯一的有季节变化的瀑布。水同气变,景随节移。一年四季,气势各异。一到冬季,数九寒月,壶口瀑布的水流不再像夏秋季节那样奔腾激荡,四周的水流结成了冰瀑,静静地悬挂在悬崖峭壁上。壶口两岸石壁、护栏,在水雾不停的淋洒下变成了奇异造型,如雕似塑,呈现出壶口冰瀑奇观:暖阳流凌,玉垂冰挂,霓虹戏水等造型景象。在冬日暖阳照射下,瀑布与冰凌、彩虹相互衬托、交相辉映在奔腾怒吼的黄河之上,将气吞山河的气概,晶莹冷冽的傲骨,绚烂多姿的美好,和谐地统一在一起。
艺术在冬季也能展现出诗意美学的别样风采。另一种视角下,虽然冬季也是萧条肃杀的,是最没有“景观”可言的季节,尤其是北方的冬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天寒地冻,处处缺乏活力与生机,然而在艺术家眼中却充满着无限潜力。在寒冷的冬季,大地被白雪覆盖,仿佛一幅洁净无瑕的画布,等待着艺术家们挥洒他们内心的色彩与情感,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意义融入其中。尤其是装置艺术,也常常利用冬季的环境和氛围,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传达出对于冬季的理解和思考。
由麦田浮动而生的Entre Les Rangs装置是由成千个灵活柔韧的茎管组成,管状结构顶部附有一个白色的反光膜,这些反光膜利用周围的景观刺激可以不断移动变换,充满活力与动感。当游客们进入到这一装置的中心位置,他们便可以通过几条曲径走上一个冬日走廊,各个茎管相互结合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幕布,幕布表面在微风吹拂下来回波动。这里还配有灯光和音乐,使人们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般美好。
这项公共艺术装置由50面旋转棱镜组成,每两个棱镜之间跨越两米,能将可视光线折射出不同的颜色,颜色依光源位置和参观者位置的变化而变化。设计团队希望这个装置提供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希望人们能够一起玩耍,分享快乐,并忘却寒冷。旋转棱镜是由含有双氯芬酸钠膜的板层组成,安装在地面上,并含有投影仪。参观者可以漫步其中,并操控他们,可以无限制的分享光和折射的乐趣,也可以分享铃声组成的声迹。
魁北克的冬天阴郁而冰冷,白天较短,人们大多留在家中,与外界少有接触。通过这样一个测试性的装置,设计师希望可以借此试探出北方寒冷气候下一个公共空间的开发潜力。设计师试图将寒冷季节中的不适与舒适分离开来。
天气因素是影响室外活动的决定性因素。低温,强对流和潮湿的环境降低了市民室外活动的活力和兴趣,并直接降低了城市的户外活动数量。户外的移动活力降低,公共交通被积雪阻塞,室外活动风险升高,个人活动受限,移动的限制,多余的外衣,减少的社交活动,人们甚至选择步行而多于移动交通。显然,上述所说的种种不适都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弥补:各种舒适感的叠加,身体之间的接触,热感,丰富的美食,无风的环境,熟悉的气味和令人舒适的色彩。简言之,任何形式的,易察觉的或不易察觉的舒适感,都能让你在寒冷冬季中感受到一丝美好。
该装置在城市中打造了静谧且充满禅意的冬季雪景,为往来的行人提供了放松身心的可能性。整体设计概念希望在团结湖这一热闹的区域打造一片安静的白色冬季景色。在繁忙的大都会中间,将是一片宁静的白色绿洲,点缀着树木和小小的圆形管状小屋。这一对比将引发热烈的公众反响:人群将在这里发生交互行为并带动社交媒体上的传播。具体的组成部分首先包括原有草坪表面覆盖的白色鹅卵石,它会将整个区域的节奏放缓,营造宁静的氛围。成组出现的不同尺度松树使人仿佛置身大自然之中。而三个大型的内含柔和灯光的管形小屋将进一步吸引人们凑近感受这一冬日氛围。
2.5 冬日幻境!纽约熨斗大厦广场装置艺术
在一个寒冷的季节里,“熨斗公共广场假日设计竞赛(Flatiron Public Plaza Holiday Design Competition)”提供了这样一个有价值的平台,启动新实践,对创造性的、临时的设计进行可见的表彰,同时以这些创新型的设计影响并活跃冬季里的公共空间。
Future Expansion | 熨斗反射
Flatiron 反射为个人和近距离和远距离视觉体验而设计。方案由几束金属管组成一个适合广场的体量。这些捆绑的管子形成了一个有凹槽的外围,让一个人可以站在其中。
设计师表示,“闪闪发光的材料和类似唱诗班的雕塑形式将会促使路人与艺术品进行接触” 。当你路过装置时,这些管子反射出各种柔和的光和阴影。各种各样的管子合在一起,当你走过的时候会试图辨别清晰和模糊。“熨斗反射”在百老汇、第五大道和第23街交汇处,在Flatiron区的中心地带,产生视觉上的冲击。
该装置为三种尺度的体验而设计:有深度的凹空间为个人尺度设计;室内空间为小群体提供聚会空间;朝北的楔形是面向广场的平台。设计团队希望装置能为互动和体验打开新的可能性,同时加强场地纯粹的公共本质。
Annie Barrett | 熨斗之月(Flatiron Moon)
Annie Barrett从冬至日获得灵感,呈现为月亮的形状。当你经过月球的不同阶段时,穿孔和扩展的钢网会产生一个动态的波纹效应。
Hive Public Space | 冬天的绽放(Winter Bloom)
冬天的绽放是由一系列围绕着中央雕塑的动态敏感座椅组成的。当行人与座椅互动时,雕塑的光和颜色变得更加强烈,以鼓励游客的互动。
Schaum Sheih | 冰山和森林(The Iceberg and the Forest)
FIRM | Snomaxions
这个正式的四口之家聚集在熨斗广场,代表着多样性和团结。这些雕塑的几何形状参考了雪花——每一种都是独一无二的,但都有一种共同的结构逻辑。半透明的丙烯酸树脂从内部发出光亮,“在黑暗的冬季里,光在把人们聚集在一起”。
这一设计是受1955年兔八哥动画片“The Hole Idea”的启发,动画里,一位古怪的科学家发明了一个移动式洞穴。原来卡通中的洞穴漆黑无人,温尼伯市雪堆中好玩的洞穴是亮橙、亮黄、亮粉、亮蓝、亮绿和亮紫色。小屋拱形大空间里配有木凳,是躲避河上呼啸而过的冷风的安全地带。雪堆表面排列的五颜六色的洞穴使冰冷的冬日风景变得明亮。
这一设计项目获得了惊人的成功。自从被放置在河上以来,The Hole Idea周边、里面和上面都有人玩耍。人们可以摆弄它表面的雪堆,让雪堆变形。孩子们显然被它的变化莫测吸引,许多年轻人和老年人在这里也玩得很愉快。
“天气预报员”(Weatherman)是一系列互动艺术雕塑,形态模拟沿着红河小径景观中人们熟悉的雪人。“天气预报员”的规模从5英尺高的实体到10英尺高的内部中空亭子不等,这些亭子作为取暖小屋可供人们进入内部使用。“天气预报员”内部雕刻堆叠绝缘泡沫,外部采用石膏涂层,涂刷为各种暖色调的颜色。通过在贫瘠、寒冷的环境中引入暖色调,取暖小屋在视觉和物理上活跃了所处场地。
“天气预报员”在安装开始时都处于同一地面高度。在冬季风暴期随着雪的堆积,参观者可以通过“天气预报员”这一熟悉的人体度量工具来推测降雪量。设计师策略性的将常见事物以出乎意料的尺度和颜色重塑,既引发人们的好奇心又触动对童年冬日的回忆。“天气预报员”的目标是成为一个色彩斑斓的取暖小屋,唤起游客对过去的回忆同时塑造新的记忆。
环形冰场是一个原创性的设计,旨在迎合蒙特利尔人对冬季的热爱,并激励市民回到市中心,重新为疫情期间闲置的空间注入活力。丰富的灯光装置、令人兴奋的音乐氛围、持续升温的舒适感受,以及在城市环境中的理想滑冰体验,全部融合在同一个场地当中。在环形冰场上,人们的所有感官都将被调动起来。从抬升于地面2.5米的高架结构上,滑冰者可以欣赏到令人惊叹的城市全景,并通过周围建筑的立面(包括怀尔德大楼和肯尼迪总统馆)体验大型的视频投影场景。数以百计的LED管灯为冰冷的赛道增添了额外的魅力,此外场地中还配备了最先进的音响系统,用来播放专门为该活动挑选的曲目。
冬季的诗意美学还体现在人文景观中。寒冷的冬日里,人们依然在雪中纷纷赴约,那一抹红唇、那一缕炊烟、那一声笑语,仿佛都是冬季诗意的绽放。人们穿着冬装,在雪地中留下的足迹,成了一幅幅独特的画面,记录着冬季的美好瞬间。在冬季的节日里,烟囱上冒出的炊烟、屋檐下悬挂的彩灯、雪地上嬉戏的孩童,都勾勒出一幅幅别样的人文画卷,散发出冬季独有的诗意气息。
韦斯·安德森式美学是指一种电影风格,由美国导演韦斯·安德森创造和发展。韦斯·安德森喜欢使用完美对称的画面结构,人物、物品和背景都按照中轴线排列,给人一种平衡和稳定的感觉。而他的每一部电影的色调都绚丽斑斓,利用高饱和度的暖色调让观众感知电影里奇妙的幻想,与情节的荒诞,反应人物的喜悦、忧郁和童真等情绪,被推崇为韦斯·安德森式色彩。
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位于内陆湖水流向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坐拥在壮美的三万座群岛中心,是北欧最大的城市,有着“北欧之都”的美誉。冬季的斯德哥尔摩以其安静、神秘和美丽而闻名。城市在雪的装点下显得格外迷人,湖面和河流结冰,整个城市弥漫着宁静的氛围,仿佛进入了现实中的冰雪奇缘世界,人们可以在滑冰场上畅快滑行,或是在城市公园中欣赏飘落的雪花。此外,冬季还有许多传统节日和市集,如圣诞市场和灯光节,使得斯德哥尔摩成为了一个独特迷人的冬季目的地。
中式冬季美学展现了中国冬季独特的魅力和氛围。在中国,冬季常常被描绘为宁静、皑皑白雪和寒冷的季节。传统的中式冬季美学通常与雪景、江南水乡的冬天、冰雪游览以及冬日赏梅等联系在一起。此外,中国的春节是农历新年,也是冬季里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包括庆祝活动、家庭团聚和传统习俗,都构成了中式冬季美学的重要部分。
结语:
冬季的美,是一种诗意的美感。它在自然、艺术和人文之间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当雪花飘落,大地被覆盖上一层洁白的绒毯时,开云(中国)仿佛听到了大自然的声音。那是风的轻吟、那是雪的私语,那是冬季特有的旋律。在这个寂静的季节里,开云(中国)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和自然的伟大。
同时,冬季的美也是一种静谧的美。没有了夏天的喧嚣、没有了秋天的繁华,冬季的世界变得那么安静、那么纯粹。开云(中国)可以静静地坐在窗前,欣赏着窗外的雪景,感受着那份宁静与美好。在这个时候,开云(中国)仿佛能够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感受到生命的真谛。
参考资料及图片来源:
冬季到渤海来看冰,辽宁与海洋的“冰雪奇缘”《中国国家地理》2020年01月
寻找中国的“冰泡湖” ,湖泊“冻妆”由谁绘?《中国国家地理》2017年12月
盐湖开出朵朵花《博物》2017年06月
部分内容来源于中国国家地理、知学学园
张掖日报:《张掖:雪落平山湖丹霞 银装素裹美不胜收》
新华社图片:《黄河壶口:冰瀑玉壶 美不胜收》
ArchDaily:《冬日幻境!纽约熨斗大厦广场将由 Future Expansion 打造装置艺术》
https://www.jaemeestudio.com/
http://www.ramoprimo.com
les malcommodes、Flatiron Reflection
Morning坑古古典艺术设计:《中国古建筑的冬季视觉盛宴》
其他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仅作为交流分享
责任编辑: